劉德能:父親做陶把我養大,我將傳承土陶質樸光芒
一座龍窯,承載著龍陵縣鎮安鎮土陶的血脈和興衰,也承載著土陶技藝人的濃濃鄉愁。一個“玩泥巴”的孩子,放棄優厚待遇返鄉創業,只為守住土陶的質樸光芒。他叫劉德能,致力于土陶文化的保護,傳承已有200多年歷史的土陶非遺技藝,不斷更新制陶技術,誓要將傳統文化賡續。
走進向陽寨土陶之家,劉德能穿梭在一排排陶器之間,瞧瞧陶器,聽聽聲音。從小就在窯邊長大的劉德能稱自己是一個“玩泥巴”的孩子。
生于1992年的劉德能很早就外出務工,有著一份穩定的收入。但每次回家看到年邁的父親在制陶,心里都有說不出的滋味。辭職回到家鄉后,他決定要把制陶這項非遺技藝傳承下去,讓后輩們知道,鎮安的陶制品有怎樣的前世今生。
向陽寨制陶技藝,始傳于1860年,土陶藝術源遠流長,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鮮明的地域特點與時代特征。制陶技藝在同一先祖的傳承下,沿襲至今有200多年的歷史,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。
說到制陶,很多人腦海里浮現出的可能是電影中浪漫的畫面??蓪I制陶的工序,要復雜很多。選泥、曬泥、潑泥、踩泥;輪上制坯、拍打、上釉;再經拋光、雕刻,直到陶坯慢慢干透,才可入窯燒制。劉德能父子燒制的陶器多樣化、藝術化,造型上保持了當地的特色,高超陶器制作技藝自成一家。有土碗、酒杯、茶罐、藥罐、水缸、腌菜罐、砂鍋、凈水罐、酒罐、燉鍋、拔火罐、煙灰缸……近百個品種。
當有人問起劉德能怎么突然想回家制陶時,他是這樣說的:“我小的時候,是父親做這個陶養我長大的,現在父親年歲漸高,我也想與父親一起繼續做下去,父親的手藝不能丟,我一定會將這門手藝和父親對于土陶的情感寄托一直延續下去。”
責任編輯:錢秀英 編輯:李木瑞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