施甸:堅守在地質災害隱患點的“哨兵”
進入汛期,如何保障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?地質災害監測工作顯得尤為重要。在施甸縣,有這樣一支隊伍,他們總是活躍在地質災害最頻繁、最危險的地方,用腳步丈量大地,與時間賽跑,用智慧與災害“斗爭”,用自己的堅守守護著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。
“在這里遇上滑坡時,要撤離去醫療室那邊……”段良漢,是一名老黨員,于2007年開始擔任施甸縣仁和鎮楊家山社區自革組地質災害監測員,到如今已是第16個年頭,這16年的堅守換來了群眾的平安。記者見到他時,他正在向群眾宣傳遇上山體滑坡的注意事項和做法。進入雨季,人們每天總能在崎嶇的山路上看到一個肩扛鋤頭、手拿糞箕的身影,那就是正在巡查的段良漢。他時而停下清理塌方的泥土,時而拿出筆和本子認真地記錄著地質災害的相關情況。
“天晴時每天巡查一次,下雨時尤其是連天雨,每天巡查兩次,如果遇上下暴雨,就必須在地質隱患點巡查,晚上同樣如此,只有等雨停了,沒有問題了,才能回家。第二天一大早,還得再去看。”段良漢說。
今年出現強降雨的次數比較多,段良漢每天都處于忙碌的狀態中,尤其是遇上暴雨的夜晚,還得堅守在地質隱患點巡查,更別提能睡安穩覺,但在他看來,這些都不重要,群眾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。
“我是一名黨員,這是我的責任和義務,只要我走得動,我就永遠走下去。”段良漢說。
在施甸,像段良漢一樣的地質災害監測員還有很多,施甸縣仁和鎮銀滾坡村大蘆子箐組的趙正佰就是其中之一。
“你家這里,上次我來測量,這個裂痕的寬度是40厘米,今天還是40厘米,地質無異常,沒有變動,但你還是要加強觀察。”這天,趙正佰又來到了地質災害安全隱患點進行地質災害隱患排查。
今年65歲的趙正佰在地質災害監測員崗位上已經有14個年頭。只見他小心翼翼地沿著蜿蜒的羊腸小道,依次到所負責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巡查,通過對滑坡點的地裂變化情況等進行詳細監測、記錄。
“我的工作就是做到雨前排查、雨中巡查、雨后核查,如果發現險情,組織群眾趕緊撤離。”趙正佰介紹道。
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工作直接關系著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,絲毫不能馬虎,因此地質災害監測員的工作十分辛苦,但趙正佰并沒有因為工作辛苦而停下腳步,對待工作一絲不茍。
“既然人民群眾相信我,我就不能麻痹大意,這關系到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,我必須堅守崗位,扎實干好工作,確保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。”趙正佰說。
施甸縣96%都是山區,是地質災害易發區,縣域內有登記地質災害隱患點184個,地質災害主要類型為滑坡,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任務重、責任大。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范最直接、最有效的手段是群測群防,全縣184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共安排地質災害監測員341名。進入汛期以來,施甸縣防汛工作進入高壓狀態,與此同時,全縣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人員也進入緊急備戰狀態。
“進入汛期,無論是在白天還是黑夜,地質災害監測員都會及時發出雨前預警信息,同時做好雨前排查、雨中巡查、雨后核查。在全縣地質災害監測員無私奉獻的堅守和履職盡責下,十年來,全縣地質災害隱患區域內未發生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情況,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。在此,為全縣地質災害監測員的辛勤付出點贊。”施甸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王恩忠說。(段曉波 瞿柯楠 張智力 王恩忠 楊永煥)
責任編輯:錢秀英 編輯:李木瑞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