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在西邑有點田!”
最近,“我在西邑有點田!”稻田認養活動在朋友圈很火熱。稻花飄香、溪水微漾的農田生活,如今已成為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們所向往的生活,“稻田認養”無疑成全了不少市民。
隆陽區西邑鄉“稻田認養”模式的推出,得益于近幾年來西邑鄉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,聚焦糧食安全;立足資源優勢,傳承農耕文化,推動田園綜合體項目,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子。在西邑鄉下壩社區,土地集中成片,田間道路暢通無阻,排灌溝渠縱橫田間,“田網、路網、水網”等農業基礎設施呈體系化分布,“稻田認養”便誕生在這片農田里。而在幾年前,這里還是小而散的“補丁地”“巴掌田”,排灌溝渠不通暢。農田汛期澇、平時旱,田間道路通行難等問題一度是穩糧增收的“攔路虎”。
為徹底解決這些問題,西邑鄉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契機,下壩社區黨總支牽頭成立合作社,按照“黨支部+合作社+種植戶”的流轉思路,統一收儲土地經營管理權,把土地聚起來,讓“小田變大田”。同時,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,2022年,下壩社區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2300畝,規劃修建田間道路36條、總長16000米,排灌溝渠8000米,還規劃500畝壩田用于“稻魚共生”項目。自此,功能齊全、管護到位、機械化作業和規模適度經營的高標準農田形成了。
高標準農田建成,誰來種?下壩社區將土地流轉給有種植意愿的大戶進行種植,土地連片種植不僅減輕了承包人分散種植的經營成本,還提升了村民的土地租金收入,租金從每畝800元至900元提升至每畝1100元。除了土地流轉的租金收益,下壩社區不少村民還能利用空閑時間,給合作社和種植大戶打零工,實現了在家門口的“雙增收”。土地“活”了起來,農民收益就增加了。
面對怎樣種能達到穩糧增收的問題,下壩社區結合當地地理位置及土壤特性,采取“一村一品”,大力推廣科學種養新技術。2022年推廣試種食用價值高、產值高的“隆科21號”軟米,并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谷種和魚苗補助,利用水田插秧種稻,稻田養魚,讓稻因魚而優,魚因稻而肥,實現了“一水兩用、一田雙收、穩糧增效、糧漁雙贏”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這片高標準農田里,從農機耕作播種,到稻谷收割,再到稻米加工,“耕、種、管、收、烘”全程實現了機械化。據了解,2022年下壩社區稻谷產量220噸,實現產值130萬元,稻花魚產量15噸,實現產值65萬元。
為了更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,西邑鄉積極探索“稻田+”模式,依托500畝“稻魚共生”項目,走鄉村旅游發展的路子。去年,該鄉在稻田養魚的周邊土地上種植了500多畝用于觀賞的向日葵,國慶期間成功舉辦了第一屆稻花魚節,吸引了不少本地和外地游客前來打卡游玩和消費。今年,該鄉在不斷推動農旅融合發展的基礎上,堅持走個性化、私人訂制路線,在“稻田認養、農旅融合”模式上探索新發展,推出“我在西邑有點田!”稻田認養活動,讓認養主獲得一塊屬于自己耕種的田地,也讓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增加一份收入,村集體通過參與管理也能增加集體收入,實現“三方共贏”。據了解,為了推進今年第二屆稻花魚節的舉辦,西邑鄉在強化基礎設施建設、增強游客體驗、提升旅游品質上早早下功夫,硬化機耕路、美化綠化稻田沿邊等,為給廣大游客帶來全新的體驗打下基礎。
西邑鄉“稻田+”穩糧增收的模式保證了糧食產量,農旅融合的發展,更提升了農產品價值,為實現“農田增產,農民增收”提供了保障。
責任編輯:錢秀英 編輯:李木瑞
